又愛又怕的公車!
公車除了是可以移動的交通工具之外,很多時候,坐進裡面的感覺跟坐電梯很類似,因為一群彼此不認識的人,不得不一起處在同一個小空間,在某種無形氣氛中,陌生人為了保持禮貌,眼睛盡量不對看,不約而同望著樓層面板、廣告、天花板及不露情緒的放空,彷彿所有人在這樣的空間裡,遵守一種誰都該要遵守的禮貌平衡!
因為公車會移動,所以眼睛像坐電梯一般,不必故作無情緒的放空,可以看著窗外飄過的景物,一幕接著一幕,不過,其實除非碰到車禍場面,基本上還是不帶任何情感的瀏覽!如果是坐火車長途旅行,我會安排很多節目在車上消磨,只是坐公車的心情不一樣,時間比較匆促,乘客上來下去很頻繁,真的要看到什麼好戲的機會不多!
讀國小的時候,坐公車是為了上學,車子一站一站的經過,對念小學的我來說,眼前沒有乘客,沒有風景,只有站牌和站名,心理害怕太早或太晚下車,因為一想到下錯車站,就像掉進茫茫人海,陌生國度一般,完全沒有想到,只要留在原地等下一班車,再上車即可!
準備要下車,要伸手拉下車鈴聲,通知司機下車之前,心情也很緊張,因為下車的鈴聲既大聲又難聽,好像誰拉誰就破壞這種恐怖的平衡,當鈴聲大作,所有人彷彿都會看著你,知道你要下車了;而且小孩子手短,碰上車上乘客很多時,伸出手可能搆不到那條下車鈴聲線,這時候一定要開口拜託別人幫忙,所以我會期待有其他人和我下同一站,由他們來拉下車鈴聲,這樣就能逃過一場尷尬!
上國中的時候,和同學一起出去玩,都是選擇坐公車,這時候車站牌的站名,每一個陌生的名字,對我而言,就代表一個個玩樂的地方,而看著窗外的風景,熟悉的經驗,不必再緊張盯著每一站,知道看到什麼招牌或建築物之後,離目的地不遠,要準備下車了!伸手輕鬆的拉下車鈴聲,也是一付理所當然的神氣樣子!
公車、大客車、遊覽車、客運車、公路局的車、巴士,許多不同名稱的車,對我來講他們都是同型的車,而我只在意它是不是冷氣車?有一陣子強調坐車的舒適,它們為了放冷氣把窗戶都封起來了,對會暈車的我來說,就像用一根繩子溫柔的勒著脖子,然後隨著車子前進,一站一站把我勒緊,直到我張口大吐特吐為止!最窩囊的事,是在路上,當我們在密閉公車用各種想像、轉移注意力的方法,將嘔吐的意念忍的很好的時候,坐隔壁的陌生人先吐了,被那種胃酸味道一引,前功盡棄直接破功,自暴自棄的大吐特吐!
公車有太多的好處,單單是方便和便宜這兩個優點,就讓我無法割捨,我是很喜歡走路的人,可是在台北工作時,公車就像我的腳一樣,帶我到用腳很難走到的漂亮景點,郊外、博物館、運動公園、各式展覽會場、西門町、東區,士林夜市等等等!
而在固定的公車路線,同樣的行程:送行的情侶眼神透出只要你談過戀愛,都看得出他們的心,因為短暫的分開有如刀割;接送孩子的父母親,看見孩子平安歸來,多麼安心的幸福表情,日復一日從不厭倦的上演;看過帶一大束玫瑰花的陽光男孩,沿路被同行的朋友調侃的面紅耳赤;有個長髮憂鬱的女孩,一上車就往最後面靠窗的位置坐下,低著頭頻頻用手帕擦眼睛,就在這小小的空間,也是人間喜怒哀樂的縮影!
記得有一回,在北市的公車上,一對母子坐在司機正後面的位置,小孩大約6、7歲,是最欠揍的年紀,安靜的車上,都是他又唱又跳的聲音,我扶在鐵桿上,用一種為什麼媽媽不好好管教的眼神,不經意的掃射母子兩人,突然經過總統府之前的大圓環,司機採用不減速的大轉彎,乘客全部先往右甩,再往左邊倒,這個蹦蹦跳跳的小鬼,頭先往右撞,再向左邊的扶手招呼,最後向車後一路翻滾,我如果伸手勉強可以抓住他,可是就是不想!
小孩子痛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,媽媽一直安撫小孩,乘客們都露出滿意的微笑,突然媽媽語氣一變,開口衝著司機罵:「你車子怎麼這樣開,轉彎都不減速,啊!」司機一句話都沒有回,她的一席話讓我們想到:對啊!公車怎會這樣開呢?
我發現這媽媽很有種,司機被講的只能沉默以對,她繼續抱著孩子一邊揉一邊罵:「小孩子的頭都撞出一大包!」司機突然開口對孩子說:「來!過來!」小孩子乖乖的走到司機旁:「不要哭了,爸爸下班帶你去買玩具,別哭了!」邊說邊揉小孩腫起來的額頭,就跟媽媽一樣!ㄘㄟ,原來他們是一家人!
長大之後,和公車的關係漸行漸遠,不知道是生活比較優渥,還是害怕緊閉的窗戶,封閉的空間,要不停壓抑想吐的痛苦!於是開始喜歡慢吞吞的火車,騎腳踏車,或是用兩隻腳在都市遊走,只是在陌生的大都市旅行,第一選項還是公車!
最近幾年,我們的公車的外觀開始有型了,而且常結合地方活動,免費接駁及隨招隨停,讓我慢慢重拾對公車的依賴,有陣子很羨慕國外造型可愛、色彩鮮豔的公車,希望不久以後,我們的公車就像從遊樂園開出來一樣,所有人都會被它的造型所吸引,小孩子會歡呼高興,拉著父母的手,吵著要上車,不管它要開到那裏!
留言列表